“泉城义工到我家,支教孩子千万家;济南湘西心连心,精准扶贫变化大”,伴着铿锵的苗鼓声,这首满含深情的苗歌,在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绵延的群山里回荡不绝,也响彻在美丽的湘西大地上。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湘西州,曾是全国最穷的33个市州之一。2016年10月,中央确定济南市与湘西州结成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子。济南和湘西,一东一西、一北一南,相隔1500公里的两座城,自此结成“亲戚”。

传统苗鼓响彻十八洞
苗家最尊贵礼节献给泉城义工

在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面对远道而来进行家访的泉城义工,杨超文夫妻俩放下手头繁忙的农家乐生意,打起传统苗鼓,唱起现场创作的苗歌,用苗家人最尊贵的礼节,迎接正在花垣县职业高级中学支教的12名泉城义工。

曾经贫瘠的山村,每天来村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夫妻俩在村子里开了一户名为“幸福人家”的农家乐,生意很是红火。儿子杨子平就在花垣县职业高级中学烹饪二班读书。

在这处洋溢着湘西农家风情的小院里,来自济南传媒学校的泉城义工刘静老师,和杨超文进行了详细的沟通交流,“比如咱们家的湘菜能不能在济南开家连锁店,或者孩子想要学习鲁菜,我们也可以帮着联系济南那边的职业学校,进行对接”。

“感谢泉城义工,从济南跑那么远来我们这里支教,真心的谢谢你们,你们帮助我们,我们自己更要争气,日子一定越过越好”,杨超文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同样在花垣县职业高级中学就读的隆新武,家住十八洞村飞虫寨,学的手机维修专业。隆新武爷爷奶奶的身体不好,全家六口人的生活全靠他在浙江打工的父亲支撑。

“现在你才读初中,手机维修这个专业除了组装维修之外,后面还会学一些APP、软件开发,还可以拓展到通信行业,毕业前景很好,以后的工作环境、薪资等提高地都会很快,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在前往隆新武家访的路上,刘静语重心长地和他交流起来。

来到飞虫寨,刘静看望了隆新武卧病在床的奶奶,虽然老人不懂普通话,交流起来有些困难,但这份跨越千里的爱,还是让老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参与泉城义工湘西支教三年来,刘静每年都会来到学生家中进行走访,详细了解家庭状况,建立长期的帮扶关系,“我已经联系好了一个学校,明年暑假,如果孩子有意愿,可以来济南参加培训,参加技能比赛,以后对孩子升学也有好处,吃住我全管了”,刘静老师的这番话,让隆新武的母亲很是感动,一个劲地说着“谢谢,谢谢”。

“泉城义工对湘西的帮扶,对孩子支教想长期延续下去,这样通过与家长和同学建立联系,如果他们有什么需求,我们会及时交流沟通,泉城义工能提供的帮助随时跟上;我们真正把这个精准扶贫,支教落实到位,以助力学生的终身发展”,刘静信心满满地说。

“黄金搭档”用行动践行“老骥伏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64岁的卢金驰和63岁的李昌海这两位退休老教师,是湘西扶贫支教的“黄金搭档”。退休前,卢金驰老师曾任教于济南市历下区花园小学,李昌海曾任济南市历下区燕新中学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这对“黄金搭档”已经是第三年跟随泉城义工到湘西支教了。

放着安逸舒适的退休生活不享受,却偏偏要忍受着饮食、气候等方面的诸多不适来到湘西,这样的选择让很多人都不理解对此,两位老教师却直言“很享受,很满足,很有成就感”。

2019年,两人在古丈县坪坝镇支教,一天雨后,他们趟着泥泞的山路,步行十多公里,“连滚带爬四个多小时,才来到教学点,详细了解那里的教学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帮扶”。 今年,他们又率领十位来自济南职业学院的泉城义工到泸溪县民族幼儿园支教。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他们,手把手,点对点,对参与支教的年轻义工进行培训,传授教学经验和沟通技巧。每天,他们都要巡查四次,观察或者旁听课堂教学,发现问题,集中交流,指导改进,“一定确保最好的教学成果”。

每次支教,卢金驰老人都会带上90岁老母亲的照片。夜深人静时,他就会偷偷拿出来看,每到放学,看到年轻妈妈们来接孩子,他也会情不自禁想起自己千里之外的老母亲,忍不住掉眼泪。“这次刚来到湘西没几天,母亲所在的颐养院就给我打来了电话,说老母亲又抽搐了,问我怎么办,我能怎么办?我人也不在还能怎么办?这次老母亲很危险,我从心里感到对不起她,但我相信她会支持我,也会理解我”,卢金驰老师的话,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组建国旗护卫队立爱国之志
变“输血”为“造血”

在永顺县职教中心,有这样一位泉城义工,他就是来自济南职业学院的郝德续,一位有着两年军旅生涯的志愿者。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他还在学生中严格选拔,刻苦训练,组建了学校历史上第一支“国旗护卫队”。

校园里虽然没有旗杆,但国旗护卫队的存在,以及神圣而庄严的护旗仪式,却在潜移默化之中,将爱国情怀镌刻进了学生的脑海。

“扶贫先扶志,立爱国之志,树强国之志。爱祖国,爱家乡,要将扶贫与扶志有机结合,既送温暖又送信心”,谈及这样做的初衷,郝德续这样说道,“用最庄严的仪式培养学生们的爱国之情,变输血为造血,通过对学生们爱国之志、强国之志的培养,让脱贫致富之志深深地扎根于青少年的心中。

“00后”的成长与蜕变
“后浪”们的责任与担当

“展我所长,尽我所能,倾我热情,回报社会。”没有人能想到,网络上饱受争议的“00后”们也成为了泉城义工湘西人才支援志愿服务团的骨干成员。他们用实际行动扛起了展现“后浪”责任与担当的旗帜。

韩伊萌和代梦珊来自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这两个00后小姑娘初来支教时,古丈县岩头寨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务主任田露曾一度很担心。因为幼儿园条件十分简陋,只能找出一间废弃教室当宿舍。连日下雨,天气潮湿,老旧的窗户只能用纸糊住,遮挡风雨。如此艰苦的环境,两个“娇嫩花朵”能适应吗?

果不其然,两人刚来第一天就因为山路十八弯吐了个昏天黑地。此外,比拳头还大的虫子、蜘蛛;一沾就湿的裤子、床铺……挑战接踵而至。惊吓、委屈、流泪、流血……两个女孩子已经濒临崩溃,这下,田露更犯嘀咕了,“她们能行吗?”

女儿本弱,为师则刚!

就在大家担忧的时候,她们擦干眼泪,咬牙度过了短暂的适应期,展现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坚强一面。她们将全部精力都转移到了支教上,用爱呵护着山里的孩子们。幼儿园大部分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平日里都是老人照顾,两个女孩感觉这里的孩子普遍内向甚至“高冷”。在她们一遍又一遍地耐心叮嘱,一次又一次地倾心相待下,终于融化了孩子们的内心。

“今年离开时,湘西下着小雨,我们一行人拖着行李箱正准备离开,突然看到一个个孩子从教室中跑了出来,有的给我们塞了自己平时舍不得吃的糖果,有的紧紧地抱住了老师的腿,还有的开始低声哭泣。那个场景让我们所有人都禁不住红了眼眶,这个动人的场面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韩伊萌哽咽道。

说起湘西支教的收获,代梦珊也是感慨万千,“虽然我还是个孩子,但这次支教是难得的人生体验,我不是脑子一热做的决定,不管条件多么艰苦,我都告诉自己必须坚持。我希望在许多年过后,我能自豪地说,我是在湘西支教时长大的。”

他们为湘西播洒下智慧的种子

“泉城义工团队就像是一团红色的火焰,鲜艳明亮,温暖人心。”

“我觉得他们是一群有梦想的团队,非常棒!”

“等我有了能力,我也会像泉城义工一样去帮助别人。”

“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不怕苦不怕累,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模范标杆。”

“……”

对于泉城义工扶贫支教,十八洞村首任扶贫队长龙秀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泉城义工帮助我们湘西在扶志启智这一块的作用是非常深远的。这实际上也就是总书记的讲话精神,里面是动用社会的力量,全方位的参与精准扶贫这个做的很到位,很精准,既激发了他的内生动力,同时让他还学会了一技之长,这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改变了他们的思想。泉城义工用爱播撒下了智慧的种子,让我们静待爱与智慧的结晶茁壮成长!”

红色火焰 情暖湘西

自2016年济南市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结成对口帮扶城市以来,作为济南市志愿服务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志愿服务组织——泉城义工,他们如同一支红色的火焰,针对湘西州教育、医疗条件落后等情况,积极开展了支医支教等扶贫志愿服务工作。三年来泉城义工共派出了400多名志愿者分11批奔赴湘西,分成68支小分队,分布在湘西州七县一市的110多个志愿点开展支医、支教、支农等志愿服务。泉城义工的事迹先后被《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重点报道。

回忆起这三年的经历,带队团长阮媛有满肚子的话想说,“第一年因为没有经验,我们差点全都回不来。”原来,湘西山路蜿蜒陡峭,气候湿润,零度以下路面就会结冰,所以每到温度降到零下,高速公路就会封闭,以保证出行安全。2018年,泉城义工临近支教结束,即将返回济南时,再次遇到低温天气。在了解到当地交通情况后,阮媛紧急召集分散在各山区的百余名泉城义工提前离开。山路崎岖,泉城义工们寸步难行,她通过各种渠道加紧联系7个县的教体局和学校,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把所有的泉城义工接到了县城。当把所有人安全带到机场时,阮媛这才舒了一口气。

在这三年里,“泉城义工赴湘西精准扶贫志愿服务团”共为3000多名湘西百姓进行来了免费诊疗,为2000多名中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普及了眼科和口腔及心理卫生知识,给2万多名孩子教授了课程,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脱贫攻坚贡献了济南志愿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