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翠峰,女,汉族,1980年生,群众,南部山区仲宫街道崔家庄村村民,仲宫街道长缨志愿服务队志愿者。
身患小儿麻痹的她,20余年如一日照顾五位残障家人:患精神残疾的公公、有眼疾的婆婆,以及视力残疾的大伯哥、智力残疾的嫂子和一级智障的侄子。她每天精心照料家人起居,按时配药,从未抱怨。为贴补家用,她开设“爱心理发店”,为村内8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对村民仅收5元成本费。作为长缨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她每月坚持下村义剪,3年来定期为敬老院老人理发。用坚韧和爱心撑起多难之家,成为孝老爱亲的典范,被村民亲切称为“四妮儿”。

弱肩担道义,孝心撑起多难之家。
马翠峰的家庭是村里最特殊的家庭之一:公公患有二级精神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婆婆常年患有眼疾及高血压后遗症;丈夫的大哥患有二级视力残疾、大嫂患有三级智力残疾、侄子患有一级智力残疾。20多年前的马翠峰在老家菏泽来到济南打工结识其现在的丈夫,两人合拍的性情让彼此渐生情愫,从陌生到熟悉,从相知到相爱,一段自由恋爱悄然萌芽。当谈及婚嫁,面对这样的家庭状况,她没有退缩,选择远嫁,把对爱人的信任,化作了对未来家庭的期许。
目前,其丈夫常年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既没有固定的工作,也没有稳定的收入,家庭的重担如无形的山,悄然压在肩头。可马翠峰从未抱怨,反而主动扛起了“大后方”的责任:照料全家老小的饮食起居,把琐碎的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在操持家务的同时,她还悉心养育着一双儿女,用爱与耐心陪伴他们长大。如今,女儿已嫁人,儿子虽暂未找到固定工作,仍在为生活努力打拼,从初嫁时的青涩,到如今两鬓渐生的细纹,马翠峰这一挑,便是二十多个春秋。
走进马翠峰家,侄子的癫狂、嫂子的呼喊、公公的痴笑、婆婆的呆滞,瞬间让人透不过气,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疑问,“是什么样的‘传奇女子’支撑着这个家庭?”面对在风雨中漂泊的家庭,马翠峰从来不知道“怕”这个字。每天天不亮,马翠峰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先为公婆洗漱、做饭,再照顾大伯哥一家。由于家人都需要按时服药,她把每个人的用药时间、剂量都记得清清楚楚。邻居王大娘说:“翠峰自己走路都不稳当,可照顾起老人来比健康人还细心。”街坊四邻无一不对马翠峰交口称赞。
最难能可贵的是,20多年来,马翠峰从未对家人发过脾气。即使公公病情发作时对她又打又骂,她也总是耐心安抚。她说:“他们生病了,自己也不知道在做什么。我是他们的依靠,必须要有耐心,我把这一大家子照顾好,我心里才踏实。”家庭的重担没有将马翠峰压倒,反而锻造了她坚韧、乐观向上的性格,支撑起这个家庭。

巧手谋生计,爱心回馈一方乡邻。
走起路来跛脚的她,虽然慢,但从没有停下奔走的步伐。多年来,摆在马翠峰面前的难题从没有变过:照顾家人和挣钱养家。用马翠峰的话来说,“出去门一家子吃不上饭,光在家,一家子也吃不上饭。”为减轻丈夫的养家重担,马翠峰利用自己的手艺,在村里开了一家“特殊”的理发店。崔家庄村远离镇区,对于老年人来说,理发成了一个难题。马翠峰为了既能照顾老人,还能赚点生活费,在村里开起了理发店。她为80岁以上或者困难老人免费剪发,对村民也只是收取5块钱的成本费。因此,这个店被村民们称之为爱心理发店。这个小小的理发店,虽然收入微薄,但她精打细算,贴补家用,努力给家人改善生活。
“再难也不能亏待老人,有我一口吃的,就饿不着他们。”这是马翠峰常说的话。她总是把最好的饭菜留给公婆,自己常常就着咸菜啃馒头。更让人感动的是,马翠峰对大伯哥一家的照顾同样无微不至。她不仅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还经常带着他们去晒太阳、散步,想方设法让他们过得舒心。村党支部书记王吉芬说:“这样的弟媳,真是世间少有。”

善行传美德,志愿服务温暖人心。
马翠峰的孝心善举深深感染着周围的村民。在她的影响下,村里孝敬老人的风气越来越浓。谁家儿女不孝顺,老人就会说:“看看人家‘四妮儿’(马翠峰昵称)!”村里成立的巾帼志愿服务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马翠峰。虽然她行动不便,但仍坚持每月参加为老志愿服务活动。她说:“我得到过太多人的帮助,也要尽力回报社会。”同时,马翠峰也一直是仲宫街道长缨志愿服务队的核心志愿者,与另外一名志愿者开设长缨志愿服务队“热心姊妹花”爱心义剪志愿服务项目,每逢农历十六仲宫大集,马翠峰雷打不动地到大集上为老人们免费理发,每月一次下村为仲宫街道辖区内74个村的老人爱心义剪,为困难弱势群体上门义剪。此外,马翠峰3年来风雨无阻地为仲宫敬老院的老人们每两个月理发一次。她说:“我就这点手艺,能让老人们高兴,我就觉得活着有价值。”虽然,马翠峰身体不好,自己的家庭也困难重重,但马翠峰的意志不倒,心里时刻想着那些孤寡老人们,她总是说:“孝顺父母、尊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把这些事情做下去!”
马翠峰用二十余年的坚守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济南人的精神风貌。她就像一朵风雨中的铿锵玫瑰,在逆境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