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凤
2025-09-12 来源:

李金凤,女,汉族,1993年3月生,中共党员,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街道花园中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她心系社区群众,推出为居民代管家庭应急钥匙服务,让独居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得到看护,猝发疾病时多了生命保障;她为38户居民代管家庭钥匙,制定22项上门服务清单,方便群众生活,赢得了群众信任;她把自己锻造成“钥匙”,打开千家万户的心门,推进社区互助、共治,化解邻里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串联起万家守望相助的深情,被居民称为社区大家庭的“钥匙管家”。
让社区有一把“救命钥匙”
每周走访辖区独居老人,是90后社区书记李金凤给自己定下的“常规动作”。2022年7月,李金凤到89岁的独居老人陶立友家走访时,门却怎么也敲不开了。想到老人患有心脏病,李金凤连忙让男同事翻墙进去,发现老人倒在自家小院里,脸色苍白,她赶紧为老人服下速效救心丸才抢回一命。“听到你们喊我了,想爬起来开门,动不了啊……”听到老人哽咽的话语,李金凤的心揪成一团。

这场经历让李金凤彻夜难眠,她不敢想象老人当时有多么无助,也不敢想象如果没人坚持翻墙进门将会怎样;她更不敢想的是,社区里四成以上的居民都是老年人,其中有53户是像陶立友一样的独居老人,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还能这么幸运吗?翻墙施救绝非长久之计,住在高层无法翻墙的又该怎么办?如果社区里有一把应急钥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让社区有把‘救命钥匙’”的想法一提出来,就有同事提出疑问:出发点是好的,但老人家里丢了东西怎么办?老人真出了事,责任怎么算?社区本就杂事多,还能顾得过来吗?“可是,还有比拿到这把‘救命钥匙’更好的办法吗?”无数个深夜里,李金凤反复问自己。
用真心解锁38扇“铁门”
“人命比天大,怕这怕那还怎么做事?”在得到陶立友子女的赞同后,李金凤毅然接过了“第一把”钥匙,但周围的质疑声却并未消散。马奶奶的儿子常年不在家,他试着将老人的备用钥匙交给李金凤,可第二天马奶奶就情绪激动地来到居委会要回钥匙:“我家的钥匙怎么能给外人呢!”李金凤知道信任的建立需要过程,打消疑虑的关键在于建立信任、提升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认可。
她决定赋予“救命钥匙”更多的功能,在老人托付钥匙的同时,递上一份需求清单,列有家政服务、陪同就医、代购代办等22项上门助老服务……渐渐地,李金凤手里的钥匙成了爱忘事李阿姨的“备用钥匙”,成了生活不能自理崔大哥的“陪护钥匙”,成了刘大爷缺人看护孙子的“家教钥匙”,随着“救命钥匙”新功能的不断解锁,“钥匙到手,服务到家”成为社区共识。最惊险的一次是“消防钥匙”,11号楼的马大叔出门忘关煤气引发火情,李金凤用代管钥匙及时开门,冲进火场救火。事后,消防员说:“幸好你处置快,下面就是燃气管道,扑救不及时引发二次爆炸,后果不堪设想。”“消防钥匙”的故事在社区传开了,当李金凤再次拜访马奶奶时,看到那把被收回的钥匙安静地躺在茶几上,两人相视一笑。“不喊书记,以后就喊闺女了。”
从第1把到38把,李金凤收到的钥匙越来越多。“真正的钥匙,是信任。我能走进看家的铁门,是因为先走进了老人的心门。”
让共治打开万家“心门”
李金凤常掂着沉甸甸的钥匙盘思考,面对多样的需求,该如何让社区服务惠及更多人?直到一对年轻夫妻也带着钥匙来到居委会,希望能在二人出差时帮忙照顾宠物。谁说“钥匙管家”只能管老年人的钥匙?得知不少年轻人有类似需求后,李金凤召集社区里的“养宠达人”成立“毛孩子志愿团”,让钥匙在成员间共享,轮流代养宠物。“现在有四五十名成员,大家互帮互助,邻里关系越来越融洽。我想,这才是‘钥匙管家’最核心的意义吧。”李金凤说。
社区治理的“金钥匙”是让人人都当“开锁人”。意识到这点后,李金凤成立“金凤商量室”“和事佬志愿服务团”“睦邻坊”等,让居民来做当家人,一同出谋划策、调解纠纷。三区4号楼的居民长期饱受下水道堵塞的困扰,因费用分摊问题久拖不决,李金凤把全楼居民请进了商量室一同协商方案。最终,大家同意共同出资更换下水道,困扰楼上居民近十年的下水道堵塞难题迎刃而解。老旧小区绿化率低、杂物堆积导致矛盾不断,她发动居民一同打造社区“一尺园”,居民互相交流种花心得,工具、肥料共享,欢声笑语间,人与人心间那道无形的“门”被悄然打开。

照顾残疾人、帮忙浇花、手艺教学、辅导孩子功课……“钥匙管家”的业务越来越广,社区的凝聚力也不断增强。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而李金凤用责任与担当,把自己锻造成“钥匙”,解开千家万户的锁;用真诚与热情,消融人们彼此隔阂的心门,串联起万家守望相助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