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宝剑,男,汉族,1991年3月生,中共党员,济南市济阳区驻村第一书记。

从村委会主任助理到驻村第一书记,10余年扎根基层,刘宝剑始终揣着“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初心。他敢啃硬骨头,土地确权时踏遍91村田埂,创城攻坚时带伤冲锋;他善解百姓难,帮贫困户脱贫、为弱村谋发展,被狗咬伤、脚骨骨裂仍坚守岗位;他甘做铺路石,用500余万元项目资金让村庄蝶变,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他把“为民”二字刻进骨子里,用脚步丈量乡土,用实干温暖民心,是群众眼中“能扛事、肯办事、办成事”的贴心人。

从“城里娃”到“泥腿子”,把根扎进乡土里
2014年夏,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刘宝剑,背着简单的行囊回到了济阳。最初当村委会主任助理时,有人劝他:“基层活儿杂又累,不如考个城里的岗舒服。”他却摇摇头:“城里不缺我一个,但村里的事,总得有人搭把手。”真正让他坚定初心的,是土地确权时的那个秋夜。2014年土地确权工作启动,刚入职的刘宝剑主动接下了太平街道91个村的外业测量和内业整理任务。那时他白天揣着测绳、顶着烈日在田里穿梭,裤腿沾满泥点,皮肤晒得黝黑;晚上在临时办公室里对着图纸核数据,常常忙到后半夜。有天深夜,他趴在桌上打盹,被一阵敲门声惊醒——是东太平村的老支书,手里攥着几个热馒头:“小刘,看你灯亮着,知道你又没吃饭。这活儿苦,撑不住就歇歇。”老支书的话像一股暖流涌进心里,也让他更明白肩上的分量。“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确权不准,老百姓心里就不踏实。”他咬着牙给自己定了规矩:“5+2”“白加黑”,不完成任务不松劲。3个多月没休过一天假,累计步行上万里,终于让91个村的土地都有了“身份证”。当村民们拿到红本本时,有人拉着他的手说:“小刘,你这是给咱办了件传家的大事!”那一刻,刘宝剑突然懂了:所谓初心,不是喊出来的口号,是踏在泥土里的脚印,是揣在百姓心窝里的信任。从那天起,“扎根基层、为民办事”这八个字,就成了他人生路上的指南针。
在“硬骨头”上刨出希望,把苦累酿成甜
基层的日子,从来不是坦途。但刘宝剑总说:“群众的事,再难也得办。”10余年里,他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把常人眼里的“不可能”,变成了乡亲们看得见的“新变化”。2017年创城攻坚,刘宝剑负责的第八网格是块“老大难”——街巷乱堆乱放、旱厕臭气熏天,不少村民觉得“创城是形式主义”,躲着不配合。他带着队员用五天时间走遍所有街巷,光问题台账就记了满满3本。有天清理垃圾堆时,一块石头突然滚下来砸中他的右脚,医生诊断为小脚趾骨裂,叮嘱必须休养。可他看着台账上密密麻麻的问题,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耽误一天,群众就要多遭一天罪。”第二天一早,他一瘸一拐出现在网格里。村民们见他拖着伤脚铲垃圾、清旱厕,眼神从最初的冷漠变成了不忍。有个大爷递来板凳:“孩子,歇会儿吧,这活儿俺们来!”那天下午,原本冷清的清理现场突然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扛着工具出来帮忙。最终,第八网格不仅按时完成任务,还成了创城示范片区。过于奔波劳累,他脚脖子上的淤青、疼痛反复发作,却在群众心里埋下了“有事一起干”的种子。
2018年驻村帮扶,他又遇上了“硬茬”。刚到帮包村时,13户贫困户住的土坯房漏着雨,村里的路坑坑洼洼,连盏像样的路灯都没有。走访时,他被一户群众家的狗咬伤大腿,鲜血浸透了裤腿。在医院打完针,村支书劝他回家休息,他却笑着说:“这点伤不算啥,贫困户的事更急。”为了让村庄变样,他跑部门、找资金,磨破嘴皮争取到500余万元,硬化了进村路、修了下水道,还建了健身广场和文化长廊。有次为了协调光伏发电项目用地,他连续一周泡在田间,跟村民算“经济账”:“这板儿架在屋顶上,不占耕地还能赚钱,每年给村集体添几万收入,划算!”项目落地那天,有个老大娘拉着他的手哭了:“活了一辈子,没想到村里能有这光景。”

以一人之责聚众人之力,让乡土长出新希望
他驻过的第一个村,从省级贫困村变成了“省级文明村”,村民们自发在文化长廊挂起他的照片,旁边写着:“不忘刘书记,实干兴乡村”。他续任的软弱涣散村,现在每到傍晚,文化广场上就聚满跳广场舞的村民,孩子们在路灯下追逐打闹,笑声能传到村头。有次开村民大会,有人问他:“小刘,你在村里待了这么久,不觉得亏吗?”他望着台下一张张熟悉的脸,认真地说:“刚来时,我想着‘为乡亲们干点事’;现在才明白,是乡亲们教会了我怎么做事、怎么做人。这片土地给我的,比我付出的多得多。”这话道出了他10余年坚守的真谛——所谓奉献,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把自己的光和热,融入乡土的肌理,让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
从土地确权的“拼命三郎”到创城攻坚的“带伤先锋”,从脱贫一线的“暖心人”到振兴路上的“铺路石”,刘宝剑用脚步丈量着初心的长度,用实干诠释着使命的重量。如今,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越来越多像刘宝剑这样的人扎下根来,他们怀揣一颗为民之心,在泥土里刨出希望,在平凡中书写担当,描绘敬业奉献最动人的模样。